第一次工业革命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样也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叫数位化革命,是指以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它直接的表现是工业机器人代替流水线工人,从而引起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其结果是导致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规模生产将不会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会更具竞争优势。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经济学人》曾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
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的真正兴起和全球化传播,则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息息相关。具体来说:一是至20世纪80年代,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的持续生存带来了危机。
二是化石燃料驱动的原有工业经济模式,不再能支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一种使人类进入“后碳”时代的新模式。
三是欧盟的推动和媒体的传播。
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积极推行大幅减少碳足迹的政策,以加速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转型。未来学家杰里米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他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
目前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述有两种,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一种以保罗·麦基里(《经济学家》编辑)为代表。
杰里米·里夫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有比较长期的研究。他认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且迫在眉睫。它有五大支柱:1、向不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调剂余缺,合理配置使用;5、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所需电源来自上述电网。
保罗·麦基里长期关注制造业技术和数字制造的发展。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数字化革命,将带来制造模式的重大变革,大规模流水线制造从此终结,人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还可能带来反城市化浪潮,取代城市化生活的将是一种分散、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
归纳起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以上两种路径,它们各有特点,但殊途同归,即人类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根本性的变革。
目前,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信息技术革命。该观点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大规模应用浪潮应运而生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机结合。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是该观点的提出者和倡导者。他认为,随着化石燃料时代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暴露,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已是大势所趋,而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收集储存并实现余缺调剂,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绿色化和低碳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数字化革命。
除以上三种主流观点以外,也有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生物技术革命;还有人认为,是指空间技术、纳米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突破等。应该说,在以上各种观点中,杰里米的观点目前最流行、影响也最大。
2020年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1.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将上升。但化石能源占据支配地位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
2.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投入加大,未来将会进一步推广应用。
3.未来10年集中供应的能源模式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本世纪中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
1.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显著提高,但其能否成为主导能源仍存在不确定性。
2.采用扁平化能源供应模式的城市大量涌现,但全面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3.将催生一批新兴产业,但对全球经贸和投资的带动作用可能要弱于前两次工业革命。
一代信息技术的纵深拓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五大标志性的新技术群: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技术,以数字化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以新型材料为核心的材料技术,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枢神经系统,是驱动其他技术的大脑和指挥中枢;新材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数字化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是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制造方式;生物技术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半程的核心技术。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全面渗透、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还会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和全球产业组织模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和国家比较优势,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超越大规模定制的个性化制造范式逐步确立:第三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方式、制造模式发生重大变革。
(二)基于模块化虚拟再整合的“社会制造”模式逐步形成: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组织模式变革。
(三)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展的原子能技术、航太技术、电子电脑的应用最为突出,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使之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二者之间的密切结合、相互促进,使得科学技术逐步深入生活,渗透到各个领域。
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呈现出机械化、自动化的特点,在减少工业成本的同时节约时间,让社会生产率显著提高。
与之对应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科技革命使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加强。
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也加剧了世界的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