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边凸模的结构如图1所示,切边凸模模具的结构比较特殊,除型槽、轮廓要加工外,还要加工出模具的A1、A2、A3和A4高低面。由于以往计算机软件的制约以及对切边凸模高低面的定义和概念,一直以来都认为切边凸模的高低面根本没有办法进行3D造型,即使能够造型,也是一个相当难和繁琐的过程。因此一直以来3D造型只做型槽和轮廓,凸模的加工工艺为型槽和轮廓部分采用数控加工,高低面部分采用手工圆弧铣加工后,钳工进行手动砂轮打磨。
图1 切边凸模的结构
采用数控加工的结果如图2所示,数控加工型槽后,周边都是锋利的边缘,然后采用圆弧铣铣高低面,由于型槽复杂,高低面又只分4种尺寸,因此手工铣很难精确控制铣后的形状和尺寸,高低面参差不齐,极不规则也不连续,必须钳工手工打磨达到使用要求。
图2 采用数控加工的结果
自从某厂引进PowerSHAPE和PowerMILL软件后,该厂在该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研究,并且改变了切边凸模高低面的概念,利用该软件对切边凸模重新进行了3D造型和模具的数控加工,使模具全部采用数控加工,取消了手工圆弧铣和钳工手工打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将以曲轴W2076切边凸模为例,对前后三种3D造型和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nextpage
3D造型方法的对比
最原始的造型方法就是完全不考虑凸模的高低面,只是利用锻件的上模3D造型。现在普遍使用的方法就是在上模3D造型的基础上,把凸模最小的高低面考虑进去,如图1中的A2尺寸,从分模面处开始把上锻件全部裁剪掉A2的尺寸。
目前,试验的新方法就是转变高低面只有4种尺寸的观念,把所谓的高低面全部做成连续的高低不平的1~2mm宽的曲面,虽然需要一些时间进行3D造型,但是利用PowerSHAPE软件中的分模面功能和凸模轮廓线的结合找到了比较快捷的3D造型方法。最终型槽的造型如图3所示,红色部分就是所谓高低面的变形部分。
图3 最终型槽的造型
为了更明确的说明三种造型方法的区别,可以借助图4的对比示意图进行比较。
图4 三种造型方法的比较
凸模加工方法的对比
凸模的数控加工部分都是采用先加工轮廓后加工型槽的方法,在这点上新旧方法没有区别。
实际加工就是在轮廓加工模具的基础上,以模具的表面最高点对刀找正,进行型腔的数控加工,这点新旧方法也没有区别,区别就在于3D造型方法的不同,加工的结果才有很大的区别,图5a是普通方法加工型槽后的模拟形状,从图中可以看到型槽边缘是锋利的,并且参差不齐,需要再周转到另一个车间的圆弧铣上进行手工修铣,由于形状复杂,手工修铣没有办法加工曲面,因此只能根据图纸要求的4种高低面进行修铣,其余的地方必须运到钳工进行打磨。nextpage
图5 采用普通方法(a)和新方法(b)加工型槽后的模拟形状
图5b是采用新的造型加工型槽后的模拟形状,可以看到周边的1.5mm的所谓高低面已经全部加工到位,而且形状比较规则。因此,不用再利用圆弧铣进行铣削和钳工打磨,只要钳工抛光即可。
加工结果的对比
为了比较直观的进行对比说明,还是采用示意图的方式。如图6所示,加工时的对刀都是在分模面上,即加工零点都在分模面的表面上,然后进行型槽的加工。
图6 三种方法加工结果示意图
从图6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前两种方法经过圆弧铣铣过高低面后,模具的高度都有一些损失,不同的模具损失具体尺寸不同,从W2076的模具情况计算出的新方法比常用方法的模具高度高3mm,正好是切边凸模一次翻新的高度,所以说新的方法可以多出一次翻新的机会。
加工时间以常用加工方法为基数100%,其他两种方法加工工时分别为原始方法的130%,新方法为80%。
数控加工后模具的后处理时间也有所不同,原始方法和常用方法都需要进行圆弧铣高地面(3.5h)、钳工打磨(3h)、钳工抛光(1h)三步处理,总共需要花费7.5h。而新方法只需要进行钳工抛光(1h),相比其他两种方法节省了6.5h。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新方法是比较好的,因为高低面是均匀的,所以在切边时,凸模与锻件的接触是均匀的,因此冲压的力量也是均匀的,这样对锻件的切边变形起到缓解的作用。这个观点从理论上说是成立的,但是还有待更多的以及容易产生切边变形锻件的实际检验。
该方法虽然工作量转移到3D造型上,但是模具的精度和加工效率都得到了改善,并且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而且可以推广应用到任何模具的切边凸模。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广应用到其他的曲轴(W1832)、套管叉(W2756)和转向节臂(W2712)的切边凸模的制造中,但是曲面分模的模具还没有进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