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薄件的塑料须具备高刚性、高冲击强度、流动性良好,非结晶塑料如意流动的PC、ABS、PC/ABS最常用于薄件成型,现在成型的塑料更多样化,如:PA6、LCP、PPS(加或不加纤)及其混合物PPE/SB、PC/PBT、PC/LCP等。当选择薄件成型材料时须注意塑料的黏度与剪切率(Shear rate)的曲线表,一般适合薄件射出的塑料其剪切率需高于 且在这些剪切率下其黏度应选低者(如图1)。
图1 黏度与剪切率曲线图
薄壁塑料件所选用的塑料均有吸湿的倾向。含水的塑料在高温熔胶筒内挥发成气体或者引起塑料水解等原因,致使塑料件外观质量及力学强度显著下降。为此,必须在射出成型之前将塑料进行干燥至低于所要求的水分含量。由于所有塑料的熔体为非牛顿流体,即熔融状态的塑料粘度是随熔体温度的提高和所受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的,因此利用塑料这一流变特性,在尽可能高的熔胶筒温度、射胶压力、射胶速度下,将熔胶射入模穴内,不仅能够提高塑料的流动性,而且还能缩短熔胶充满模穴时间,从而确保在浇口封闭时溶融塑料已完全射足并压实。 三、模穴的充填时间:薄件成型成功的关键因子在于射胶时间(Injection time),对任何薄件成品的几何都有其对应的最佳射出时间,最佳射出时间可由射胶压力与射胶时间所产生的U型曲线而得,在U型曲线的最低点即最佳射胶时间(如图2)。在短射胶时间内增加所需的射压代表在高射速时增加体积流率,因为推动熔胶高速运动需高射压才能达成。
图2 射胶压力与射胶时间曲线图
对某种程度肉厚的薄件而言,流动长度并不会使最佳射胶时间产生很大的改变,随著流动长度的增加射胶速度与相对应的压力亦随之增加,但最佳射胶时间并无显著变化。
最佳射胶时间对种程度肉厚的薄件而言,可用简单的封闭式方程序评估以熔胶在模具内冷却至某个温度所花的时间,对一个匀称的板状几何,假设冷却由板子上方到底部表面以传导为主要热传方式则方程序为
其中
tc:冷却时间(秒)
h:模具厚度(m)
α:热扩散率
Tm:熔胶温度
Tw:模具温度
Te:成品中立面最后温度
k:塑料的热传导系数(W/m·K)
Cp:塑料的比热(J/kg·K)
ρ:密度(kg/m3),
各种普通塑料的热扩散率在各种模温下的值已经量测出来了,上式的假设是熔胶温度在进入模穴内时是均匀的(忽略黏热效应(viscous heating effect)),且两侧冷却是一致的,模具冷却系统能将所有由熔胶而来的热传都带走,实际上这不是如此,并且模具表面很可能被稍微加热。
可能需定义两个射胶时间:目标射胶时间(塑料中立面由中间范围的建议模温冷却到最低建议模温所需的时间)与最大射胶时间(塑料中立面由中间范围的建议模温冷却到固化温度所需的时间),一旦到达这个温度,则不可能再推入任何塑料进入模穴中,即发生短射现象,目标射胶时间可以用来初始评估射胶时间,避免成型接近最大射胶时间,因为这将造成在凝固前填满成品时产生问题。类似的方程序可用来评估薄件的圆盘浇口(circular gate)的最小直径或是侧面浇口(edge gated)的高度,将最大剪切率在没有降低的情况下纳入考虑,尽管简化在这个计算中是本来就有的,他们仍然可以用来当个起点,更严苛的分析则需计算机模拟。
四、结论: 如薄件成型已进步到0.1mm左右的肉厚,主要应用于SD卡外壳、电池盒、滤网等产品上,另外还有微结构、高深宽比(high aspect ratio)的微射出成型挑战更大,这也是目前许多学术机关积极投入研究的题目之一,当然薄件成型有一大部分技术在于模具精微加工的方法,这些加工法大多属于非传统加工的范畴,因此薄件射出与微射出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