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Fe基非晶涂层的XRD图谱。由图1可见,在衍射角40。~50。位置上出现了表征非晶相的漫散射衍射峰,说明涂层中存在一定量的非晶。同时在漫散包上还叠加着晶化相衍射峰,这说明涂层中除了含有一定量的非晶相,还有一部分晶化相存在,涂层晶体相主要由(Fe,Ni)、Fe-Cr基体相和Fe2硬质相及少许Fe的氧化物组成。
图2为Fe基非品涂层横截面的金相组织。Fe基非品涂层组织均匀,结构致密,孔隙率低,具有比较典型的层状结构形貌。涂层主要由浅灰色层状组织和深成色层状组织组成。分析认为,浅灰色层状组纵为(Fe,Ni)、Fe-Cr基体相,深灰色层状组织为Fe2B硬质相。采用HXD-1000显微碰度仪测量显示,深灰色物质显微硬度值在2000~2400HV0.1之间,从而进一步证叫深灰色物质为Fe2B硬质相。氧化物是影响涂层非晶相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图2可以发现涂层中氧化物含量很少,只在少量肺部区域观察到位于变形粒子边界的氧化物薄层。
图3所示为喷涂层TEM形貌及其选区电子衍射花样。衍射花样由较宽的晕及漫散射环组成,为非晶态的典型衍射花样,图3中无衬度灰色区域为非晶相。非晶形成能力(glass-forming ability,GFA)即材料形成非晶的能力,常用约化玻璃转化温度来量化,即
Trg=Tg/Tm 式中Tg——材料的玻璃转化温度,反映了形成晶所需的过冷温度; Tm——材料的熔点;Trg——决定形成非晶合金的临界冷却速度。
快淬过程中,要在冷却速度10。~10。K/s范围内获得非晶合金,Trg必须大于0.5,最好大于0.6。由于Tg受合金成分的影响不大,Tm就成为制约Trg的主要因素,所以非晶合金的成分总是在合金相图中Tm异常低的范围内寻找,例如共品成分范围内。
一股认为,典型的非晶合金至少由一种过渡金属(Fe、Co、Ni等)或贵金属与一种类金属元素(B、C、N、Si、P等)组成。组元越多,合金能够选择有效的晶体结构的机会越少,形成非晶态的机会就越多。非晶的晶化要求组成元素的原子重新分布以形核和长大,而对于多组元合金,这种“混乱”使各元素的浓度难以同时满足形核所需的成分,晶化变得困难,增加了非晶态合金的稳定性。本试验采用的Fe、Cr、Ni、C和B多组元的丝材,满足了形成非晶的成分条件。但所采用的Fe基丝材中,组成元素的原子半径为:Fe:1.72,Cr:1.85,Ni:1.62,C:0.91,B:1.17,这种半径不同的金属-类金属的原子组合使粉末具有高的非晶形成能力。类金属含量的增加也会增加非晶的形成与稳定性。加入小原子尺寸的元素使体系原子尺寸差增大,体系混乱度增强、长程无序性增加。硼和碳的加入可以降低合金的熔点,还能扩大固相和液相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本试验中丝材的元素纰成有利于形成非晶相。X射线、透射电镜都已表明非晶的存在。 三、结语 (1)采用电弧喷涂工艺成功地制备了一种含非晶相的Fe基非晶涂层。 (2)Fe基非品合金涂层各个区域的组织均匀,孔隙率小,涂层呈典型的层状分布,形成了以机械结合为主的结合方式。 (3)非晶的形成取决于快的冷却速度和原始粉末中过渡族金属(Fe、Cr、Ni)和类金属(C、B)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