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多轴联动的线性插补S加减速
图1 “S加减速”规划原理图
- 各轴的运动参量成比例
- 对已规划的合成速度v(t)在te点幂级数展开,令t=t-tx,有
同理,各插补轴对应.点速度v(t)=v(tx)+a(tx)t+½J(te)t2 (4) vi(t)=vi(te)+ai(te)t+½Ji(tx)t2F i=1, 2, …, n (5) - 根据线性插补原理,合成速度与各插补轴速度有下列比例关系:
vi(t)=Kiv(t)F i=1, 2, …, n (6) - 对于上面恒等式,应有
vi(tx)=Kiv(tx), ai(tx)=Kia(tx), Ji(tx)=KiJ(tx) (7) - 由于tx为任意一点,此式表明段内加减速过程中各插补轴的速度、加速度和Jerk分别与合成的速度、加速度和Jerk对应成比例。当对合成速度按S曲线规划时,各插补轴在保证空间轨迹的同时,也按S曲线进行加减速,即S曲线加减速可用于前加减速控制。同时,上述关系可用于各插补轴的速度、加速度和Jerk的极限值检查。
- 对已规划的合成速度v(t)在te点幂级数展开,令t=t-tx,有
- S加减速的插补递推公式
- 设插补周期为T,则在第k个插补周期结束时的合成位移Sk为
Sk = ∫ tk v(t)dt= ∫ tk-1 v(t)dt+ ∫ tk-1+T v(t)dt=Sk-1 ∫ t (vk-1+ak-1t+½Jt2)dt =Sk-1+vk-1T+½ak-1T2+(1/6)JT3 0 0 tk-1 0 (8) - 第k个插补周期内的合成位移增量为
Sk=vk-1T+(1/2)ak-1T2+(1/6)JT3=vk-1T+(1/2)(ak-1+(1/3)JT)T2=vk-1+(1/2)akT2=(vk-1+(1/2)akT)=vkT (9) ak=ak-1+(1/3)JT (10) 注意,上述递推公式是分区适应的,即vk=vk-1+(1/2)akT (11) J= { J, T∈[t0,t1]∪t6,t7 0, t∈(t1,t2)∪(t3,t4)∪(t5,t6) -J, t∈[t2,t3]∪[t4,t5] (12) - 只要初始条件ak-1和vk-1给定,则可推导出各插补周期的合成位移增量。进而得到各插补轴在插补周期内的位移增量,其公式为
Pik= Pi Sk=KiSk P (13) 区间的判别 - 设插补周期为T,则在第k个插补周期结束时的合成位移Sk为
- 段内加减速时,每程序段伺服电动机速度总要减到零后再执行下一程序段。因此其加速段和减速段的位移相等,见图1。
- 1区(t0-t1)的初始速度和初始加速度为0,则在t1时刻的位移Pti=(1/6)Jt13,其加速度a1=A=Jts,速度Vt1=(1/2)At12=(1/2)Ats,则
ts=t1=A/J (14) - 由图1中的加速度图线可以看出
V=(1/2)Ats+Atl+(1/2)Ats=A(ts+tl) (15) - 则
tl=(V/A)-(A/J) (16) 由ts、tl、tm可计算出t0~t7的时间,并以此进行区间判别。ta=2ts+tl=(V/A)+(A/J) (17) - 终点判别
- 终点距离S及各轴距终点距离Si
图2 插补计算流程框图S=P- k Sk ∑ 1 (18) Si=Pi- k Pik ∑ 1 (19) - 1区(t0-t1)的初始速度和初始加速度为0,则在t1时刻的位移Pti=(1/6)Jt13,其加速度a1=A=Jts,速度Vt1=(1/2)At12=(1/2)Ats,则
3 算法描述
- 读入A、J、V、Pi。
- 计算ki,计算出的各轴的速度和加速度将与各轴的极限值比较,如果超出极限值,修正V。
- 扫描速度倍率K,令V=KV。
- 初始化,t0=O,Si=Pi。
- 速度规划,计算tl、ts、tm。
- 置速度规划完成标志。
- 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