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切削力预测建模
切削力预测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图
(S2=1,S1动态确定)
3 切削力预测的灰色建模
4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基于图1所示模型和表1数据,选择ap和f作为输入层节点,实测切削力Fz作为目标输出。选择表1中的数据样本No.1~8用于建模,数据样本No.9用于模型评价。采用径向基学习算法设计图1所示具体模型时,学习控制参数如下:网络输出误差平方和期望值e=0.01,径向基散布值sp=1.0,隐层最大节点数nr=1000,显示频率df=25。通过编程计算,得到表2所示切削力神经网络具体模型参数。基于表2模型和与表1切削条件对应的切削力神经网络计算结果列于表3。为便于比较,表3还列出了切削力实测值以及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果。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是基于表1中的数据样本No.1~8,数据样本No.9用于模型评价。回归模型的线性形式为
Yp= 5.135186 + 0.9719143[ln(ap)]p+ 0.862146[ln(f)]p (6a) Fz= exp(Yp) (6b) 表2 切削力神经网络具体模型参数 隐层上权Wh 隐层偏差bh 输出层Wo(×106) W11=0.4,W12=3.0 b1=0.8326 W11=0.4487 W21=0.3,W22=3.0 b2=0.8326 W12=-0.3428 W31=0.5,W32=2.0 b3=0.8326 W13=0.6923 W41=0.4,W42=2.0 b4=0.8326 W14=-1.0032 W51=0.1,W52=3.0 b5=0.8326 W15=0.5320 W61=0.2,W62=2.0 b6=0.8326 W16=0.3526 W71=0.2,W72=3.0 b7=0.8326 W17=-0.5968 - 其它结构参数:两个输入节点为ap,f;隐层节点数S1=7(通过学习确定);隐层节点传递函数为radbas;输出层节点数S1=1(预选);输出节点传递函数为线性函数;输出层偏差b0=-4.0992×104
表3 切削力Fz的神经网络预测值、最小二乘估计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No. 切削力Fz(N) 实测值 神经网络预测值 相对误差B% 最小二乘估计值 相对误差B% 1 878 878 0 815 -7.2 2 1129 1129 0 1157 +2.5 3 1443 1443 0 1482 +2.7 4 1756 1756 0 1797 +2.3 5 627 627 0 665 +6.1 6 1255 1255 0 1209 -3.7 7 1756 1756 0 1715 -2.3 8 2195 2195 0 2198 +0.14 9 2760 2415 -12.5 2665 -3.4 - 表3中,相对误差定义为:B%=[(预测值-实测值)/实测值]×100%。
- 由表3可知,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建模方法具有如下特点:①可精确拟合任意连续或非连续函数(如数据样本No.1~8),其拟合精度高于常用的最小二乘回归法;由于RBF隐层上节点采用径向基传递函数,故节点数不需预先设定,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直至满足误差指标为止。②当所选切削条件在建模试验样本的切削条件上限或下限之外时,径向基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较差,拟合精度低于最小二乘回归法(如数据样本No.9)。③为使神经网络法的预测范围较宽、预测结果较准确,选取建模用的各个试验样本之间切削条件的差异不应太大,且应采集尽可能多的试验样本,但此时RBF网络的隐层节点数将增多。
- 基于图1所示模型和表1数据,选择ap和f作为输入层节点,实测切削力Fz作为目标输出。选择表1中的数据样本No.1~8用于建模,数据样本No.9用于模型评价。采用径向基学习算法设计图1所示具体模型时,学习控制参数如下:网络输出误差平方和期望值e=0.01,径向基散布值sp=1.0,隐层最大节点数nr=1000,显示频率df=25。通过编程计算,得到表2所示切削力神经网络具体模型参数。基于表2模型和与表1切削条件对应的切削力神经网络计算结果列于表3。为便于比较,表3还列出了切削力实测值以及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果。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是基于表1中的数据样本No.1~8,数据样本No.9用于模型评价。回归模型的线性形式为
- 灰色预测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根据前述GM(1,1)灰色建模原理,选取表1中的数据样本No.1~8用于建模,数据样本No.9用于模型评价。可得到表4所示的切削力Fz的灰色模型预测值以及与最小二乘估计值和实测值的比较结果。由表4可知,灰色模型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低于常用的最小二乘回归法(即相对误差较大),这是因为灰色模型的建模数据分布不能较好服从e指数规律分布所致。
表4 切削力Fz的灰色模型预测值、最小二乘估计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No. 切削力Fz(N) 实测值 灰色模型预测值 相对误差B% 最小二乘估计值 相对误差B% 1
2
3
4
5
6
7
8
9878
1129
1443
1756
627
1255
1756
2195
2760878.00
1075.2
1179.2
1293.3
1418.4
1555.5
1706.0
1871.0
2051.90.0
-4.8
-18.3
-26.3
+126
+23.9
-2.8
-14.8
-25.7815
1157
1482
1797
665
1209
1715
2198
665-7.2
+2.5
+2.7
+2.3
+6.1
-3.7
-2.3
+0.14
-3.4- 灰色微分方程的参数估计值:[a,b]=[-0.0923,945.2975]
- 从表1去掉数据样本No.4~6,将数据样本No.1~3和No.7~8用于建模,No.9仍用于模型评价,从而使建模数据更接近e指数规律分布,得到的灰色模型预测结果列于表5。显然,相对于表4而言,表5的灰色模型拟合和预测精度有了明显提高,且建模数据样本更少,这正是灰色建模方法的显著特点之一。
表5 切削力Fz的灰色模型预测 No. 切削力Fz(N) 实测值 灰色模型预测值 相对误差B% 1
2
3
7
8
9878
1129
1443
1756
2195
2760878
1138
1413.3
1755.3
2179.9
2707.30.0
+0.79716
-2.05821
-0.03986
-0.68792
-1.90942- 灰色微分方程的参数估计值:[a,b]=[-0.2167,828.9403]
- 灰色模型预测法适合“少样本、贫信息”建模,且可获得较高的模型拟合和预测精度,但其先决条件是建模数据样本必须较好服从e指数分布规律。为进一步验证其建模特点,表6列出了另一计算实例,即采用灰色模型预测外圆磨削加工中的法向磨削力Fn。其中,数据样本No.1~5用于建模,数据样本No.6用于模型评价,法向磨削力Fn的实测值引自参考文献。从表6可知,只要建模数据样本较好服从e指数分布规律,则灰色模型预测法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法。
表6 外圆磨削加工中法向磨削力Fn的灰色模型预测 No. 切削力Fz(N) 实测值 灰色模型预测值 相对误差B% 最小二乘估计值 相对误差B% 1
2
3
4
5
67.84
8.10
8.38
8.75
9.32
9.937.84
8.04
8.42
8.83
9.25
9.690
-0.77
+0.52
+0.89
-0.72
-2.37.69
8.24
8.58
8.83
9.09
9.19-1.865
+1.76
+2.406
+0.92
-3.13
-7.415- 灰色微分方程的参数估计值:[a,b]=[-0.04695,7.48196]
- 根据前述GM(1,1)灰色建模原理,选取表1中的数据样本No.1~8用于建模,数据样本No.9用于模型评价。可得到表4所示的切削力Fz的灰色模型预测值以及与最小二乘估计值和实测值的比较结果。由表4可知,灰色模型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低于常用的最小二乘回归法(即相对误差较大),这是因为灰色模型的建模数据分布不能较好服从e指数规律分布所致。
5 结论
- 对于切削力的预测,最小二乘回归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均是有效的建模方法。这两种建模方法均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数据样本,以保证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适用范围。神经网络法的建模拟合精度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法;但在建模数据以外的数据预测方面,最小二乘回归法则更具优势。
- 在建模数据样本较好服从e指数分布规律的前提下,灰色模型预测法的拟合和预测精度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法,且可在“少样本、贫信息”的数据条件下实现建模。如数据样本不服从e指数分布规律,则选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建模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