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图1 钻头几何形状和有限元节点
2 钻头的数学模型
- 主切削刃
- 钻头的主切削刃分为A刃和B刃,即图1中的A线和B线。A刃在坐标系的第四象限内,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x=(r2-W2)½
y=-W
z=(r-W/tany)/tanp(1) - B刃在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式中:r——主切削刃上任意点的半径,且D/2≥r≥W/tanyx=(r2-W2)½
y=W
z=(r-W/tany)/tanp(2) - W——钻芯厚度的1/2
- y——横刃倾角
- p——半顶角
- C线和D线
- C线在坐标系的第一、四象限内,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式中:a——后角x=½D1cosqC (p/2≥qC≥-w1,w1=arcsin(2W/D1))
y=½D1sinqC
z=z10+k(p/4)D1tana(3) - D线在坐标系的第二、三象限内,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式中,节点10和节点4为主切削刃上的点,它们的z轴坐标相等,即:z10=z4。x=½D1cosqC
y=½D1sinqC
z=z4+k(p/4)D1tana(4) - 横刃
- 对于横刃在坐标系第四象限内的部分,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式中;r1——横刃上任意一点的半径对于横刃在坐标系第二象限内x=r1cosy
y=-r1siny
z=0>(5) x=-r1cosy
y=r1siny
z=0>(6) - E线和F线(后刀面与棱边交线)
- E线在坐标系的第四象限内,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x=½DcosqD (0≥qD≥-w0,w0=arcsin(2W/D))
y=½D1sinqD
z=z10+k(p/4)Dtana (2/16≥k≥0)(7) - F线在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式中,z10=z4为主切削刃上的点。x=½DcosqD
y=-½D1sinqD
z=z4+k(p/4)Dtana(8) - I线和J线
- I线和J线分别为两个后刀面与螺旋槽的交线,是过点1、9与B 刃相切、过点2、3与A刃相切的两段三维空间圆弧。由于有限元软件可根据其端点值自动绘出线段,故无需再给出其方程。
- 钻头的主切削刃分为A刃和B刃,即图1中的A线和B线。A刃在坐标系的第四象限内,其上的任意点可表示为
3 钻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a)X-Y
(b)X-Z
(a)X-Z
(b)X-Z
计算频率阶数为16阶,并需进行刚体模态检查。译码后形成TEXT 文件,利用文本编辑器可直接查看译码结果。另外,可进人Super View检查译码后的模型是否正确,如译码后的模型与译码前的模型完全相同,说明建模正确,即可进行后续分析计算和动力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