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一连串的支持重型化工设备生产基地的大政策的指导下,机械制造重型企业真是如浴春风,所产商品市场供不应求,然而面对着如雪片般飞来的订单,汽轮机业、重型电机业、大型压缩机行业的老总们却为不能如期交货而愁上心头。拿通用机械行业的大中型压缩机企业来说,企业的订单虽然不断增多,但企业的利益与效益却没能保持与订单的同期增长。调查发现这些压缩机的大中型企业均为国有企业;缘何巨大的市场需求却没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利润?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分析。
调查发现,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民营企业对国企的冲击,大中型压缩机行业的民营企业在多年零配件制造的搏弈中,已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并已渗入大中型压缩机的生产行列。他们充分享受了市场物竟天择这一规律为他们带来的好处,在国有企业的明争暗斗中,他们坐山观虎斗,从市场的缝隙中为自己找来一席生存之地。他们利用高薪挖掘人才,利用灵活得多的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则管理公司,在四川成都就有这样一个企业,他们企业中90%的员工中都是从一家压缩机大型国企中挖来。可以说落后的人才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压缩机国有企业溃败市场的主要因素。
国企竞相压价,民企趁虚而入
市场竞争正确的理念是:重点放在研究用户有什么新的需求?国外产品在技术上发生了多大变化?竞争对手在技术上采取了什么新的举动?针对这些变化,在产品研发上,采用什么样的改进对策。这才是企业的CEO们随时应考虑的问题。
重视用户的需求,即重视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在行业中找运营最好的竞争对手作为比较、分析的标杆,用对手的长处来比出自己的不足,制定完善措施,定出目标,在时间上、在措施执行的细节上,都有详细的跟踪。但大中型压缩机企业的老总们在多年的运营中,市场理念的定位重点放在如何打败和挤垮竞争对手,抢到订单,而不是兼顾整个行业的共赢和良性发展。压缩机行业老大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就将他们的竞争策略定为:找一个利润高的氢压机产品研发赚钱,作为竞争筹码,为了挤垮小型兄弟企业,在化肥行业的竞标中,出手凶狠,不惜低于成本价接单;欲在挤垮竞争对手后,独享巨额利润。这种压价竞标的事情在压缩机行业屡见不鲜。
例如,2001年在浙江衢州化工厂年产23万吨合成氨节能技改工程项目招标中,上海德莱塞兰公司报价1500万元,上海大隆机器厂报价1188.3万元,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报价948万元,山东潍坊生建压缩机厂报价894万元,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以总价768万元的价格中标。上海大隆机器厂同样采用低价位策略,在行业投标中屡屡得手。例如在2001年6月安徽临泉二氧化碳压缩机项目招标过程中,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报价253万元,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报价235万元,上海大隆机器厂报价206万元中标。上海大隆机器厂这种“不懈”的努力,在2003年终于坐上了行业头把交椅:2003年总产值(不变价)4.27亿元,销售收入3.52亿元。然而这耀眼的数字业绩的背后,却改变不了企业利润低下的状况。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屡屡以低价中标的现象,应引起压缩机行业的反思和重视。山东潍坊生建压缩机厂进入大中型压缩机行业后,凭着以劳改厂低成本及强制劳动质量保证的优势,低价中标,更是无人能比,而且很快就占领了大中型压缩机市场大片江山,产值增加之神速,使行业中人退避三舍。1998年9月,湖北宜化化肥项目招标中,由于当时化肥市场项目少,竞争十分激烈,低价竞争已成必然。山东潍坊生建压缩机厂中标3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单机价格低于200万元,这样的价格连本钱都不够,许多人认为中标单位是不是“疯”了。
由于行业老大的理念错误和定位错误,加上特殊行业的特殊政策,使得大中型压缩机行业的发展出现了误区:拿不到订单难受,拿到了订单更难受。这样的恶性竞争态势的发展,导致了大中型压缩机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业内人士惊呼:压缩机行业的出路在哪里?进入大中型压缩机行业的民营企业,把眼光放在了利润很高的压缩机配件市场上,并针对大中型国企的压缩机产品在用户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惜投入重金,解决国企不愿解决的问题。此举博得了用户的信任,很快占领了配件市场,为进入大中型压缩机制造市场积累了经验。在运营中,国营企业失去的压缩机市场,正在民营企业渗入的过程中逐渐丢失。
抢占局部市场,整体行业受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小氮肥行业的几起几落,造成了大中型压缩机行业的债务损失。由于当时小氮肥业的快速发展,为大中型压缩机的制造业带了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小化肥在初期的建设就有很大的资金缺口,而且为了抢到这一“潜在”市场,大家争相压价。投标中,有的为了能拿到标书,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有的为了得到这一块市场不要钱把设备送去,用好了再给钱都行。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小化肥装备这一市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小化肥行业运行非常不景气,由于成本的增高,倒闭企业比比皆是,当然设备款就成为呆帐、死账。这样企业的资金变成了不良资产,大中型压缩机行业人欲哭无泪,欲罢不能,他们终于尝到了自相残杀的苦果。
反观这时进入压缩机行业的民营企业,这时他们经营着压缩机配件的供应。由于资金的投入是自己的,加上在销售产品上采取沟兑的手段。摆平了购方的主要代表,货币回笼,不需费多大的力气。配件生意利大,占用资金少,加上如果缺了零件,用户生产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资金的占用还不是太大的问题。灵活的机制,多样的销售手段;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资金周转期长,压缩机行业雪上加霜
大中型压缩机生产存在周期长,占用资金大,资金周转慢,购买原材料及机电配套的资金的需要量很大。由于在多年的运营中欠购买钢材及大型机电配套厂家的货款短期内无法还清,所以供应商的供应价格一直很高,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大型项目中标后付款为3:3:3:1。石油化工项目的付款为:预付款为30%,安装验收付款65%,投运一年产品没问题付5%。而原材料、机电配套的采购时需要100%付款,才能提货;无形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更有甚者是按合同生产出来了产品,用户却不按合同期提货,就更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占用。
由于资金的大量短缺,产品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没有保障,装备落后又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改造,这也成为制约国企发展的又一瓶颈。
冷静分析、理性面对,期待压缩机行业走出低谷
尽管目前大中型压缩机企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他们已经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想尽办法扭转这种局面,力图使企业走出恶性竞争、整体灭亡的怪圈。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老总罗解忠在2004年的1000多万压缩机项目投标中,由于价格低,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赢利,毅然决定退出竞标;他们坚持亏本的事情不做,亏本的生意免谈,不为他人做嫁衣裳,而转向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不断开拓新市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华西公司拒绝无意义竞标的举动也给国内大中型企业做了个榜样,利润是一个企业维持生存与寻求发展的最根本所在。
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在经受住国内、国际挑战后,最终实现了企业的稳步发展。2003年在山东南山集团的10台100立方米无油润滑空压机招投标过程中,他们在低于67万/台的招标价时,就自动退出竞标,但最后中标价格仅为每台51万元。从成本分析,这样的价格大大低于了盈亏平衡点。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以低调的企业运营,正确的经营理念,并不断完善自我,引进CAD管理软件就投入了300多万人民币,并对企业进行ERP改造。不断引进国外的技术,不断引进国外的高端装备,不断学习国内同行业的先进经验,他们在市场经济新模式下逐步走向成熟。
而沈阳气体压缩机公司,最近更换新帅。据悉,该公司已经并入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压缩机股份公司也完成了与德莱赛兰的分割,重整齐鼓,轻装上阵。
上述压缩机企业在经历市场经济的洗礼与淘汰后,能够勇敢面对,找出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并或易主换帅或从头再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市场的风云变换,以积极的心态寻求企业发展的阳光大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压缩机行业将会走出曾经的误区和低谷,迎来属于它的灿烂春天。然而,说这样的话也未免有点急功近利、过于乐观,毕竟横在整个压缩机行业面前的难关与阻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彻底地改变,这需要全体压缩机行业企业的联手合作与不懈努力。我们期待着压缩机行业企业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上来,共同创造和迎接压缩机行业的美好明天。




